草原沙蜥

宠物的形态特征
蜥体平扁,形较短宽,尾基往后渐呈鞭状,头休长41-55mm,尾长 54-68mm。头部宽而前倾,略呈三角形,吻部圆钝,眼间微凹,吻鳞较上唇鳞大;鼻鳞3枚,鼻孔椭圆形,朝向前侧方,鼻间鳞(2)3-4枚;鼻鳞与眼前鳞之间有颊鳞2-3枚。头部背面以额鳞和顶鳞最大,眼间鳞次之,眶上鳞最小。上睫鳞7-9枚,扁平形而长,覆瓦状排列。上、下眼睑被细鳞,上睫缘鳞的游离缘平齐,下睫缘鳞的游离缘锯齿形;下睑鳞与上唇鳞之间有纵列鳞3-4(5)枚。上唇鳞(13)15-18(19)枚,鳞列下缘间有缺刻;下唇鳞(12)13-16枚,长方形,上缘平齐。鼓膜部略为低陷,被细鳞。须鳞大,约为两侧下唇鳞的2倍,颏鳞至喉褶的一纵列鳞38-54枚。 [1]
体躯肥厚,腰部有一清蜥的浅色体侧褶。背鳞大而尖出,杂有弱棱鳞,棱尖上翘;胸麟和上腹鳞被有强校麟〔托克托县的标本棱鳞较少)。四肢的背、腹面均被梭鳞,尤以上臂背面和胫部的棱鳞最为发达;前肢贴体前伸时第Ⅲ、第IV指爪到达吻端,外侧栉缘较发达,指长顺序4-3-2-5-1,爪长白色;后肢贴体前伸至颞部,第Ⅲ、第IV趾的外侧有发达的栉缘,长顺序4-3-2-1-5,爪长而弯曲,第V趾爪最长。背面沙黄色而有大致对称的纵列斑纹,有时则为细碎杂乱的不规则斑纹。眼间部有2对横行窄纹。四肢及尾的背面有黑褐色横纹及斑块。有腋斑。腹面黄白色,尾下有3-4个深色半环,尾梢腹面黑色。幼蜥背部的色斑与成体大致相同,肛后部橘红色,与尾下的黑环形成明显的红黑交错,至第二年始消退渐成黄白色。
体躯肥厚,腰部有一清蜥的浅色体侧褶。背鳞大而尖出,杂有弱棱鳞,棱尖上翘;胸麟和上腹鳞被有强校麟〔托克托县的标本棱鳞较少)。四肢的背、腹面均被梭鳞,尤以上臂背面和胫部的棱鳞最为发达;前肢贴体前伸时第Ⅲ、第IV指爪到达吻端,外侧栉缘较发达,指长顺序4-3-2-5-1,爪长白色;后肢贴体前伸至颞部,第Ⅲ、第IV趾的外侧有发达的栉缘,长顺序4-3-2-1-5,爪长而弯曲,第V趾爪最长。背面沙黄色而有大致对称的纵列斑纹,有时则为细碎杂乱的不规则斑纹。眼间部有2对横行窄纹。四肢及尾的背面有黑褐色横纹及斑块。有腋斑。腹面黄白色,尾下有3-4个深色半环,尾梢腹面黑色。幼蜥背部的色斑与成体大致相同,肛后部橘红色,与尾下的黑环形成明显的红黑交错,至第二年始消退渐成黄白色。
宠物的喂食要点
杂食性
宠物的生活环境
分布在干草原、荒漠草原、黄土高原等不同地带,栖息于植被较稀、植株低矮、土壤疏松的草地、灌丛及农田附近,但很少去到丘坡或山麓活动。夏季洞穴简单,洞的横径25-30mm,高10-11mm,洞道横走或倾斜而下,长约20-30cm,最深处距离地面20cm左右,洞的深浅、洞径与蜥体大小成正比,洞口常被沙土所半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