丽斑麻蜥

宠物的形态特征
丽斑麻蜥体型圆长而略平扁,尾圆长,头体46-56(平均53.9)毫米,尾长49-64(平均55.3)毫米。头略扁平而宽,前端稍圆钝。吻鳞五角形,邻接第一上唇鳞与上鼻鳞;外鼻孔不接唇缘,在3枚鼻鳞间;上鼻鳞大于下鼻鳞与后鼻鳞的总和,左右两片在吻鳞后相接;下鼻鳞狭长,下接第一、二唇片;后鼻鳞小,下接下鼻鳞,后接前颊鳞与上颊鳞;额鼻鳞成对,近x角形,紧接上鼻鳞之后,后缘斜接前额鳞,正接前额鳞前中央,外缘接上颊鳞;前额鳞成对,紧接额鼻鳞之后,内缘有1枚小的中央前额鳞间隔左右2鳞;额顶鳞成对,内缘在中线相接;顶鳞最大;顶间鳞盾形,略小;枕鳞不发达;颊鳞3枚;上睫鳞7枚,眶下鳞3枚,第二枚弧形狭长,下接第五、六、七3枚上唇鳞;上唇鳞8-10枚,多为9枚,第五枚最长;耳孔前背侧横斜1枚大鳞;颔片5对,第3对最大且左右在中线相接;从颔片到领围约由18-23枚细鳞组成一纵行;颔围明显,约由9-11枚鳞组成。 [2]
丽斑麻蜥背鳞细小颗粒状,背中段鳞约50-61枚,成一横列。腹鳞矩形平扁,斜向中央,12-15枚成一横列,不成纵行。泄殖肛孔横裂;肛前鳞1横列,中央4枚较大。有股窝9-12枚。指、趾腹面鳞片起棱,末端具爪。
丽斑麻蜥背棕灰夹青、棕绿、棕褐、黑灰等色,头顶棕灰,头颈侧有黑镶黄色长纹3条。从两顶鳞后外缘开始向后有2条浅黄色纵纹直达尾的1/5处;从两侧上唇鳞后端经耳孔、体侧到尾基部各具1条纵纹。背及体侧具有几乎纵行对称的眼状斑,中心近黄色或乳白色,周围棕黑色。腹部乳白色,四肢与尾部的腹面乳黄色。
丽斑麻蜥背鳞细小颗粒状,背中段鳞约50-61枚,成一横列。腹鳞矩形平扁,斜向中央,12-15枚成一横列,不成纵行。泄殖肛孔横裂;肛前鳞1横列,中央4枚较大。有股窝9-12枚。指、趾腹面鳞片起棱,末端具爪。
丽斑麻蜥背棕灰夹青、棕绿、棕褐、黑灰等色,头顶棕灰,头颈侧有黑镶黄色长纹3条。从两顶鳞后外缘开始向后有2条浅黄色纵纹直达尾的1/5处;从两侧上唇鳞后端经耳孔、体侧到尾基部各具1条纵纹。背及体侧具有几乎纵行对称的眼状斑,中心近黄色或乳白色,周围棕黑色。腹部乳白色,四肢与尾部的腹面乳黄色。
宠物的性格特点
丽斑麻蜥是昼行性动物,喜晴天外出活动,阴天少见,雨天不活动。日活动节律与季节有关。在秋季,观察其活动规律,有两个活动高峰,一是在上午9时到中午12时,另一在下午2时到下午4时。性机敏,行动敏捷,奔跑迅速,为时行时停的间歇急行方式。 [3]
丽斑麻蜥常在灌丛或草地周围活动,活动范围不大,对周围环境的干扰极为敏感,反应敏锐,一遇危险即迅速逃入洞穴或草丛中,有的也在原地迂回躲避,并不逃远。被追赶中的个体,如一时无掩体之处,能急停、变向、再行前进。丽斑麻蜥多在土质疏松的沙土中挖洞,洞口圆形,洞道短小狭窄,全长20-30厘米,终于盲端;有时也利用花背蟾蜍和啮齿类动物的洞穴。 丽斑麻蜥属变温动物,4月末出蛰,通常雄蜥出蛰早于雌蜥。10月气温降低,食物缺乏时,开始冬眠。入蛰顺序也以雄蜥先于雌蜥。越冬期不食不动,呈麻木状态。越冬地点一般是在沙土洞、石洞或树根洞内,距地表距离大于1-5米。
丽斑麻蜥动作敏捷,攻击力强,发现猎物时迅速疾行猛冲,小型猎物一次捕食,如遇较大猎物,则反复扑咬,最终吞食。捕食活动距所栖息的洞穴、草丛或灌木丛很近,一般不超过5米范围。丽斑麻蜥食性广泛,包括昆虫纲、蛛形纲、甲壳纲、多足纲、寡毛纲等动物,多为昆虫纲,其中,又以鞘翅目、鳞翅目、膜翅目及双翅目为主。食性随环境与时节变化而不同。5月食物主要是鞘翅目、膜翅目和蜘蛛目动物;6月后鳞翅目及双翅目昆虫比例有所增加。对蚱蜢、黏虫、地老虎、蝼蛄、金针虫、叶蝉等农业害虫有很强的捕食能力。8月下旬后主要捕食黏虫、叶蝉类、蟋蟀、蚱蜢等。成体与幼体在食性上无显著差异。丽斑麻蜥的耐饥饿能力很强。
丽斑麻蜥常在灌丛或草地周围活动,活动范围不大,对周围环境的干扰极为敏感,反应敏锐,一遇危险即迅速逃入洞穴或草丛中,有的也在原地迂回躲避,并不逃远。被追赶中的个体,如一时无掩体之处,能急停、变向、再行前进。丽斑麻蜥多在土质疏松的沙土中挖洞,洞口圆形,洞道短小狭窄,全长20-30厘米,终于盲端;有时也利用花背蟾蜍和啮齿类动物的洞穴。 丽斑麻蜥属变温动物,4月末出蛰,通常雄蜥出蛰早于雌蜥。10月气温降低,食物缺乏时,开始冬眠。入蛰顺序也以雄蜥先于雌蜥。越冬期不食不动,呈麻木状态。越冬地点一般是在沙土洞、石洞或树根洞内,距地表距离大于1-5米。
丽斑麻蜥动作敏捷,攻击力强,发现猎物时迅速疾行猛冲,小型猎物一次捕食,如遇较大猎物,则反复扑咬,最终吞食。捕食活动距所栖息的洞穴、草丛或灌木丛很近,一般不超过5米范围。丽斑麻蜥食性广泛,包括昆虫纲、蛛形纲、甲壳纲、多足纲、寡毛纲等动物,多为昆虫纲,其中,又以鞘翅目、鳞翅目、膜翅目及双翅目为主。食性随环境与时节变化而不同。5月食物主要是鞘翅目、膜翅目和蜘蛛目动物;6月后鳞翅目及双翅目昆虫比例有所增加。对蚱蜢、黏虫、地老虎、蝼蛄、金针虫、叶蝉等农业害虫有很强的捕食能力。8月下旬后主要捕食黏虫、叶蝉类、蟋蟀、蚱蜢等。成体与幼体在食性上无显著差异。丽斑麻蜥的耐饥饿能力很强。
宠物的生活环境
丽斑麻蜥栖息于平原、丘陵、草原、低山和农区等各种环境,喜选择温暖、干燥、阳光充足的沙土环境作为栖息位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