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氏田鼠

详情特征
全名:布氏田鼠
别名:沙黄田鼠、草原田鼠、白兰其田鼠、布兰德特田鼠
原产地:中国、蒙古、俄罗斯
宠物的形态特征
布氏田鼠背毛沙黄色。针毛基部黑褐,毛尖灰黄色,夹杂着稀疏的长毛。头部的毛色与背色同,但眼睛周围毛色鲜艳,呈浅灰赭色,形成一个显著的环。耳壳开口处有浅黄色的长毛,覆盖着耳孔,这可以看作是对于半穴居生活的适应,保护耳孔。腹毛淡黄,与背毛的毛色接近,色差极小。尾端有长的笔毛。前后脚背面浅灰黄色。蹠垫5个,极小,聚焦在一起,部分被细毛所覆盖,后脚除蹠垫部分外,足趾及蹠部后1/2脚掌均有淡灰黄色的细毛。 [2]
布氏田鼠头骨相对地比较粗硕,棱角鲜明。左右眶上嵴发达,在眶间部分愈合,成为一个十分明显的眶间嵴。眶后部鳞突明显。顶间骨左右横宽,几乎达整个后头宽,前后纵长短,不及横宽的1/2,但其前缘的中央有一个尖突。颅室顶部方形。人字嵴发达。吻部细。门齿孔较大。颧宽占颅全长的58%。颧弓向外扩展,轭骨宽。腭骨表面有两条明显的纵沟,上端接门齿孔的下缘,下端已接近腭骨的后缘。腭骨后缘中央有典型的骨桥,骨桥两侧的侧窝明显。听泡较大,里面有海绵状的骨质填充。乳突向两侧突伸。下颌齿骨宽,冠状突小,稍向后倾斜,关节突长,明显向后倾斜,咬肌窝浅,角突向外突伸。 [2]
布氏田鼠头骨相对地比较粗硕,棱角鲜明。左右眶上嵴发达,在眶间部分愈合,成为一个十分明显的眶间嵴。眶后部鳞突明显。顶间骨左右横宽,几乎达整个后头宽,前后纵长短,不及横宽的1/2,但其前缘的中央有一个尖突。颅室顶部方形。人字嵴发达。吻部细。门齿孔较大。颧宽占颅全长的58%。颧弓向外扩展,轭骨宽。腭骨表面有两条明显的纵沟,上端接门齿孔的下缘,下端已接近腭骨的后缘。腭骨后缘中央有典型的骨桥,骨桥两侧的侧窝明显。听泡较大,里面有海绵状的骨质填充。乳突向两侧突伸。下颌齿骨宽,冠状突小,稍向后倾斜,关节突长,明显向后倾斜,咬肌窝浅,角突向外突伸。 [2]
宠物的性格特点
布氏田鼠白天活动。春冬季中午出洞,夏季则在上下午温度低时活动频繁,秋季全天活动。在冬季1-2月,一般都将洞口堵塞,躲在洞穴内靠其储粮生活,但在无风晴朗的日子里仍外出活动。春季自3月中旬开始,布氏田鼠在地面上的活动迅速增加,活动高峰在上午11时至下午1时,呈单峰形。活动范围要比其他季节大,最远可达500m。全年中以夏季在地表活动的时间最长,超过15-16h,出洞早,归洞晚。每天有清早、傍晚两个活动高峰。
宠物的喂食要点
植食性
宠物的生活环境
布氏田鼠主要栖息于北温带的针茅草原,尤喜选择具有冷蒿、多根葱、隐子草的环境作为栖息位点。